1. 我是谁?
由七种体液(dhatus)构成的粗重身体,我不是;认知五感官(听觉、触觉、视觉、味觉、嗅觉)及其对象(声音、触触、颜色、味道、气味),我不是;行动五感官(语言、运动、抓取、排泄、生殖)及其功能,我不是;执行呼吸等功能的五气(prana等),我不是;甚至进行思考的心智,我也不是;仅有对象残余印象的无对象无功能的无明,我也不是。
2. 如果这些都不是我,那么我是谁?
否定以上所有为“非此”后,唯一存留的觉知——那就是我。
3. 觉知的本质是什么?
觉知的本质是存在-意识-喜乐(Sat-Chit-Ananda)。
4. 何时能证悟真我?
当被见的“世界”消逝时,作为见者的真我即被证悟。
5. 若仍视世界为真实,能否证悟真我?
不能。
6. 为何?
见者与被见对象的关系如同绳子与蛇的幻觉。唯有蛇的虚幻认知消失,作为基质的绳子真相才能显现;同理,唯有世界的真实性信念被破除,真我作为基质才能被证悟。
7. 被见的世界何时消逝?
当心智(一切认知与行动的根源)归于寂静时,世界即消失。
8. 心智的本质是什么?
心智是居于真我中的奇妙力量,它生起一切念头。离开念头,并无独立的心智存在。因此,念头即心智的本质。如蜘蛛吐出丝线又收回,心智投射并消融世界。当心智从真我中浮现时,世界显现;当真我显现时,世界消逝。
9. 如何探究心智的本质?
在身体中升起“我”念的即是心智。若追问“我”念最初从身体何处升起,会发现它源于心脏(心轮)。持续思考“我”可导向此处。“我”念是所有念头的起点,随后才出现“你”“他”等概念。
10. 如何使心智寂静?
通过“我是谁?”的探究。此问将摧毁其他念头,最终自身如搅动火堆的木棍般焚毁,真我证悟随即显现。
11. 如何持续专注“我是谁?”
当其他念头生起时,不问念头内容,而追问“此念对谁生起?”。无论多少念头涌现,皆需勤勉追问:“此念对谁生起?”
12. 如何使心持久安住于「我是谁?」的思考中?
当其他念头生起时,不应追随它们,而应追问:「这些念头对谁而生?」无论生出多少念头,每个念头出现时都应精勤追问:「此念对谁而生?」答案将是「对我」。此时若再问「我是谁?」,心将回归其源头,生起的念头也会平息。通过反复练习,心将习得安住本源的能力。
13.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使心静息?
除自我探究外,别无有效方法。若试图以其他方式控制心,心看似被驯服,实则会再次躁动。通过调息(呼吸控制)虽可使心暂静,但呼吸恢复时,心仍会随业力习气波动。心与呼吸同源,故心静则呼吸受控,呼吸受控则心静。然而,调息仅为辅助手段,无法根除心念。
14. 如海浪般的无尽业力习气何时能被摧毁?
随着对真我的冥想日益深入,念头将逐渐消融。
15. 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能否消解,使人安住纯净真我?
莫陷于「可能与否」的怀疑,只需持续专注于真我冥想。即使曾为大罪人,亦无需哀叹,只需彻底舍弃「我是罪人」之念,精勤冥想真我,必能成功。
16. 求解脱者需探究宇宙原理(Tattvas)吗?
如同欲弃垃圾者无需分析其成分,求悟真我者亦无需计数原理类别,只需摒弃遮蔽真我的一切现象。世间应视为梦境。
17. 醒态与梦境有何差异?
醒态长而梦境短,此外无别。醒时所见如真实,梦中亦觉梦真实。梦中心取另一身相,醒梦二者皆有心念、名相并存。
18. 读书对求解脱者有用吗?
经典皆言「静心即解脱」,既明此理则无需穷读。真我需以智慧之眼向内探寻,书本在五鞘之外,而真我需舍五鞘方得证悟。终有一日,所学皆须忘却。
19. 何为幸福?
幸福是真我的本质,二者无别。世间无物含幸福,愚痴误认外物生乐。心外驰时即受苦,欲望满足时返归本源,方享真我之乐。心不息地出入真我,如人往返烈日与树荫,智者恒住荫凉(真我),愚者奔波受苦。
20. 何为智慧洞见(Jnana-Drishti)?
安住寂静即智慧洞见。寂静意为心融于真我。他心通、宿命通等神通非智慧洞见。
21. 无欲与智慧有何关联?
无欲即智慧,二者无别。无欲是心不攀缘外物,智慧是无外境显现。不逐真我之外即无欲,不离真我即智慧。
22. 探究与冥想有何区别?
探究是心住于真我;冥想是思「我即梵——存在·意识·极乐」。
23. 何为解脱?
探究束缚中的自我本质,并了悟真实本性,即为解脱。
24. 何为至上奉爱(Para Bhakti)?
若以「我即祂」的信念,将自身全然交托于真我(即神)并安住其中,即为至上奉爱。这等同于智慧之道(Jnana Marga)。臣服需舍弃对身心的认同,承认神是唯一的行动者,无丝毫「我作为」之念。此即终极解脱。
25. 真我、个体灵魂(Jiva)与神(Isvara)的关系是什么?
三者本质同一,如珍珠母上误显的银辉。当珍珠母(真我)被正确认知时,银辉(个体灵魂与神)的虚妄性即被揭破。正如银辉依附于珍珠母而存在,个体灵魂与神亦依存于真我。真我超越名相,是唯一实相。
26. 业力(Karma)与解脱(Moksha)有何关联?
当心智被自我探究摧毁时,业力即消融。心智是业力的载体,若心智寂灭,业力无法存续。正如火焚尽供品后自熄,自我探究焚尽业力后,心亦融入真我,解脱自然显现。
27. 修行者应持何种态度?
无论身处何境,皆应如旁观者般保持无执。若见、闻、触、嗅、尝任何外物,需知此皆幻相,如梦中境遇。唯有安住于「我是见证者」的觉知中,方能超越苦乐。
28. 智慧(Jnana)与解脱(Mukti)是同一的吗?
是的。智慧即对真我的直接体认,而解脱是此体认的自然结果。如光与热不可分割,智慧生起时,解脱即刻成就。真我从未被束缚,故所谓「解脱」实为虚妄概念的终结。
最后修改于 2025-03-25